——恒达學生王昊琛參與雲南扶貧
王昊琛,恒达學生第四黨支部,預備黨員。在目睹城市的飛速發展◀️,與鄉村的差距後,她渴望用自己的青春力量,為鄉村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2020年暑假期間💁🏼🧛🏻,她從城市走向農村,深入雲南西雙版納腹地,紮根田野🙅🏻♀️,下鄉訪貧,了解當地脫貧困境,並立誌用自身所長幫助當地村民🙈。



她探訪邊境農村,尋找當地特色農作物,探尋脫貧痛點🆒。在探訪過程中,發現當地青年大量外流,村民缺乏對現代市場的了解🧑🦱🥂,農作物缺乏銷路🤸♀️,交通環境惡劣導致產品進出成本高,她用自己所學幫助當地村民了解產品優勢,挖掘扶貧特色農產品🧛🏽♂️,例如小玉米👩🏼🔬、紅米、甘蔗等,通過代表當地合作社🔦、村民身份參加上海市農產品展銷會等幫助農戶與中小企業順利對接🧑✈️👩🏻🦳,並進行宣傳,使用傳統銷售手段幫助當地村民販賣農物🧑🏻🏭。



她不斷持續性深入、了解當地農村情況,在實地走訪過程中,她主動協助當地村民維護道路🍚,與村民一起搬開因山體滑坡滾落在盤山公路上的巨石🦽,為村民出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探訪過程中👩🦼,她還在當地傣族小學中誌願支教🖐,教孩子們演唱傣族歌曲,帶他們學習漢字,陪孩子們玩耍,幫助老師照顧傣族的孩子們。


在茶園中🧔🏽♂️,她主動幫茶農采摘、運送、晾曬茶葉,了解當地茶農的生活情況🤌。


考察中,他們發現橡膠樹每30年就換新苗♧,而生長到第8年才能割膠,也就是說前7年農民無直接農業收入來源,這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脫貧的步伐。通過邀請熱科院專家對雲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種植條件等多方因素調研後,發現橡膠與菠蘿可在不同深度的土層共生🧍♂️,因此發展“林下經濟”,采用橡膠與菠蘿交叉種植的方式💻,填補了農民前7年的收入空白9️⃣。當地種植的菠蘿果肉,甜度高達20.8✋🏿,遠超平均水平🚑,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將菠蘿一體化應用在當地🆚,回收種苗,菠蘿葉渣可以作為飼料或者經過處理成為綠色汙染化肥,而菠蘿葉經過技術提取,可以作為新型紡織材料♋️。也就是說,菠蘿一身都是寶。

立足新時代,青年學子肩負歷史重任🤙🏼。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們應成為決戰決勝的“實幹家”🫳🏼💁🏼♀️,當好接續前進的“奮鬥者”,守初心、強擔當,用學科所長助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