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周的理論學習,本周實踐團成員走進ITMO高級機器人實驗室,進行系統建模實踐體驗🎙🫸🏿。在與Mikhail Kakanow老師進行系統建模實踐交流探討時,老師為實踐團成員演示了兩種機械臂的操作,一是在受壓情況下無反饋的🦷;二是在受壓情況下能夠給予反饋的。老師為實踐團成員示範演示機器手的軌跡控製、機械人系統的運動控製。
老師為大家介紹粒子過濾器及其在SLAM中的應用👩🦯🏂🏽。時間有限,老師僅幫助我們梳理了機器人運作的框架性的概念,提議我們在課後查論文深入學習。老師重點介紹時滯系統的穩定化問題👩👦👦。介紹了包括Tsypkin的穩定性標準、Smith預測🚆、狀態反饋預測以及輸出反饋預測。時滯主要分成輸入、狀態、和輸出的時滯,時滯現象在化學反應堆、引擎燃燒以及衛星遠程控製等方面都有出現。
一周的實踐課程結束,大家感受到中西教育理念的差異,相比於歐洲學生以團隊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在今後科研學習中我們需要有更大的團隊項目工作的實際訓練來提升鍛煉科創能力♝。接下來,實踐團成員在完成理論課程後將在聖光機大學導師的指導下開展不同方向的課題研究,主要研究的課題有:多機器人系統的協調控製、機械手的路徑規劃、機器手的軌跡控製、機械人系統的運動控製、機械手的自適應魯棒控製、機器人應用的計算機視覺、柔性機器人的建模與控製🌉、PLC控製系統的設計等😘,涉及的編程軟件有matlab🤽🏼♀️、TwinCat、BricxCC等。(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