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9🛌🏿:30在行政樓912會議室🧈,召開了題為《 From SLAM to Tracking and 3D Localization of Detected Objects 》的人工智能類專題講座🧛🏼。主講人為IEEE Fellow、美國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講座由高永彬老師主持🙆🏿♀️,電氣電氣工程恒达院長方誌軍教授及恒达老師出席講座,參加此次講座的還有其他恒达感興趣師生以及我院在校碩士研究生。
報告開始前,高永彬老師對黃正能教授進行了介紹。黃正能教授系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電機電子工程系教授,於2001年入選IEEE Fellow🧑🏽🦱。先後發表和撰寫包括多媒體信號處理🫱🏿、多媒體系統集成和網絡等領域的論文和書籍的章節超過300篇🔴𓀐。1995年獲得IEEE信號處理學會最佳的期刊論文獎,是IEEE信號處理學會多媒體技術委員會(MMTC)的創始成員之一⚫️,並在1996至2000年任IEEE神經網絡委員會的學會代表🎽。他目前是IEEE通信學會多媒體技術委員會(MMTC)和IEEE電路與系統學會多媒體系統與應用技術委員會(MSATC)的會員。擔任IEEE T-SP,T-NN和T-CSVT,IEEE T-IP和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的副主編,以及ETRI、IJDMB和JSPS的編委,擔任ICASSP 1998和ISCAS 2009的共同主席。
黃正能教授從SLAM技術說起💊🏌️♂️,並結合他目前所做的課題,詳細介紹了SLAM技術在相關領域中的實際應用,並分別介紹了Visual Odometry、Visual SLAM目前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等。其後結合自己的課題,重點闡述了移動相機下的二維目標檢測(2D Object Tracking in Moving Cameras)😡、三位坐標下的目標跟蹤(Object Tracking in 3D Coordinates)、人體姿態估計(Human Pose Estimation)等技術👩🏻🦽➡️,讓大家對SLAM技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教授在講座過程中運用幽默的話語🏆,闡述了在課題中遇到的難題😊,並對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進行了重點說明,告誡學生做學術應該著眼思考解決問題方法的合理性。同時,就傳統方法和當下火熱的深度學習技術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後恒达教師與在讀碩士研究生積極發問🙅,與黃教授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探討🧔🏽♀️。
黃教授不僅讓我校師生們對SLAM技術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給大家帶來了國際前沿的學術知識🧓🏽,開闊了視野,老師和同學們紛紛表示聽完黃教授的講座受益匪淺🚦。